孔子

孔子

 

(前551~前479):中國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創始人。春秋時期魯國人。名丘,字仲尼。先世為宋國貴族,三歲喪父,家道中落。自幼喜好祭祀禮儀,長大善於射箭禦車。孔子學無常師,相傳曾問禮於老子,學樂於萇弘,學琴于師襄。三十歲時,孔子已博學多才,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,並在魯國收徒授業,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。三十五歲時,因魯國內亂而奔齊,受到齊景公讚賞,欲起用孔子,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作罷。不久返魯,繼續鑽研學問,培養弟子。五十一歲時,任魯國中都宰,由於為政有方,五十二歲時被提升為魯國司空、大司寇。同年,受季孫斯委託,攝行相事,隨魯定公與齊侯相會于夾穀,使定公免遭劫持,迫使齊國歸還侵佔的魯國三城。五十四歲時,為消除家臣叛亂的據點、削弱卿大夫實力,孔子提出“墮三都”主張,但受到孟孫氏家臣抵制而半途而廢。後魯國君臣沉迷于齊饋的女樂,令孔子大失所望,遂棄官離魯,帶領弟子周遊列國。孔子曾到衛、陳、曹、宋、鄭、蔡、楚等國,歷經十四年,提出了很多政治見解,終未得到重用。西元前484年(魯哀公十一年),孔子返魯,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,相傳其弟子超過3000人,並曾修《詩》、《書》,定《禮》 、《樂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西元前479年(魯哀公十六年),七十三歲的孔子在失意中逝世。他說:“夫明王不興,而天下其孰能宗予,予殆將死也。”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。但是,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!歿後,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,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。孔子被後世中國人尊稱為至聖(聖人之中的聖人)。孔教也成為中國人所謂的三教之一,另兩者即為佛教與道教。

孔子的思想以“仁”為核心,並提倡聖人君子之道。他重視個人的行為。在所有偉大的先賢當中,孔子是最具有關注公眾精神的人物。他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,為了實現理想中的世界,力圖說服每個人都要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。孔子提倡每個人都要盡可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,以使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都符合禮法。孔子為中國人樹立了理想的做人標準:彬彬有禮,大公無私,嚴於律己,這就是他所說的“君子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onfucius 的頭像
    confucius

    孔子:決戰春秋 電影官方部落格

    confuci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